有一项研究表明,小龄宝宝用襁褓包裹,会减少宝宝过度哭泣的现象,可能因为襁褓给他们带来了安全感。
研究人员用襁褓包裹与规律性和减少刺激因素的方法进行过比较。规律的方法包括,父母遵循一个“循环模式”,按照一定时间让婴儿睡眠、给他喂奶、与他一起玩耍和让清醒时的他单独待在游戏围栏中。
400名过度哭泣孩子的父母被建议要减少婴儿的刺激物并让他们形成规律性,另一半的父母接受训练,学习在就寝时如何用襁褓包裹孩子。
一周后,所有孩子每天的哭泣时间都减少到1小时内。8周后,与调查开始前婴儿平均每天哭泣两个半小时相比,他们现在每天的平均哭泣时间大约是40分钟。他们总结说,8个月以前的婴儿有过度哭泣情况的可以试着采用襁褓包裹的方法,但包裹一定要适度。
丫丫就表现出对襁褓的喜爱,她喜欢我把她放到软绵绵的厚毛巾里,可能感觉到像是包在我的子宫里那样吧!温暖、舒适、被紧紧包围,她会在襁褓里睡得非常安心!而当丫丫自由时,她常常会蜷起四肢惊醒过来。
很多研究人员也发现了其中的科学道理。通过研究表明襁褓能让宝宝睡得更香,时间更长。而且正确地使用襁褓不会产生呼吸限制,也不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这也是为什么在产妇监护房,护士们总给宝宝使用襁褓的根本原因。
因此,作为新父母及关爱宝宝的看护人,应该学会使用这些基本的技能,帮助宝宝顺利地渡过婴儿期及幼儿期,同时也为宝宝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帮助。
传统中有一种“蜡烛包”的包裹方式。老年人总是爱把宝宝的胳膊、腿拉直,然后紧紧地用小被子包住,据说,这样能防止宝宝长大出现罗圈腿。但是,过紧地包住宝宝,会影响肺的发育和呼吸,使肺部抵抗力降低,发生肺部感染的机会增加。同时也会压迫腹部,影响胃和肠道的蠕动,使宝宝消化功能降低,影响食欲。由于四肢活动受限,更不利于四肢骨骼、肌肉的发育。给宝宝打襁褓可以,但不能打成“蜡烛包”。
打“蜡烛包”还可能诱发新生儿髋关节脱位,影响髋臼的发育。
看来把宝宝包得漂亮又温暖是做父母要掌握的重要基本功。如果包裹得好,能够帮助宝健康成长,反之则成了他发展的绊脚石。
我会选择一块柔软厚实的棉毯,把毯子铺成菱形,把最上面的一角折下来,一般为15厘米。然后把丫丫平放在毯子上,让她的脖子处于折痕的位置,轻轻地告诉她:“丫丫,妈妈给丫丫包包哦……”她很听话地看着我,然后我把丫丫的右胳膊平放在她身体的右侧,拉起毯子的左边一角向右裹,把丫丫的右胳膊和身体都包进去。超出宝宝身体的毯子折起来掖在她身后。此时丫丫的左胳膊还露在外面。同样这样包裹左胳膊,我把丫丫的左胳膊放下来,拉起毯子下面的一角盖住宝宝的左肩膀。长出的部分折起来掖在丫丫的左胳膊下面。最后将毯子的下角折回来盖到丫丫的下巴以下。
有时候怕丫丫在里面闹腾,会松开襁褓,我会给她在外面系上一条宽宽的棉布带子,带子尽量不要太厚或太细,系带的时候也不要太用力,会把丫丫娇嫩的皮肤勒出勒痕。后来,奶奶很用心地在襁褓外面订了一排小纽扣,这样,连带子也省去了,只在最后把纽扣扣上即可。
有些宝宝喜欢胳膊能自由活动,那你就可以只包宝宝胳膊以下的身体,这样他就能活动他的手和胳膊了。
有些妈妈的步骤不太一样,会把下面的折角先折到上面,然后再把另一侧的折过来,这样貌似包裹得更加严实,但是不方便给宝宝换尿布和擦洗下半身,所以,我自己的经验还是最后从下向上包起来。
还有些妈妈喜欢在市场上购买较宽松、柔软、下方有开口的睡袋当做襁褓,认为这样既便于换尿布,又保暖。如果是在家里,室温温暖,没有风还可以一用,但是要是出门,最好不要用睡袋,睡袋的棉不够细致,棉絮也很松,容易跑风进去,,灌风的宝宝很容易出现感冒或者其他身体不适。